加速港口與航運綠色發展 合作探索減排新模式
《綜合運輸服務“十四五”發展規劃》提出,嚴格執行國家和地方污染物控制標準及船舶排放區要求。這與港口與航運綠色發展息息相關。近日,由亞洲清潔空氣中心主辦的“2022中國藍天先鋒論壇”在線上舉行,邀請行業研究機構、媒體代表等多方支招,探討港口與航運綠色發展路徑。
會議同期發布的《藍港先鋒2022:中國典型港口空氣與氣候協同力評價》和《航運先鋒2022:航運減污降碳進展研究》顯示,目前我國典型港口和全球航運清潔化成效初顯,內河港岸電使用率穩步提升,先鋒港口企業和航運企業在減污降碳先進技術方面先行探索,減排路徑逐步清晰。與會代表建議,行業管理部門應持續強化港口與航運綠色發展頂層設計,相關企業積極制定綠色發展戰略和減排目標,探索多方合作的減排模式,加快實現港口與航運綠色轉型。
沿海港口岸電使用仍待加強
船舶靠泊期間使用岸電,可有效減少空氣污染物和溫室氣體排放。
《藍港先鋒2022:中國典型港口空氣與氣候協同力評價》顯示,我國港口岸電建設已取得階段性成果,2021年內河港口專業化泊位岸電覆蓋率基本達到100%,靠港船舶輔機空氣污染物和溫室氣體排放得到了有效控制。
內河港口實現綠色發展,源于法律法規的逐步完善。“我國于2021年開始實施的《長江保護法》,對長江流域港口岸電的使用起到了有力推動作用。”亞洲清潔空氣中心交通項目主任成慧慧說。
值得注意的是,盡管內河港口岸電使用率穩步提升,但沿海港口岸電使用亟需突破瓶頸。根據《航運先鋒2022:航運減污降碳進展研究》,2021年停靠我國沿海港口的國際航行集裝箱船、散貨船的高壓岸電受電設施配備率僅為5%。
“從目前來看,靠港國際航行船舶岸電使用仍缺少有力約束機制和激勵措施。建議一方面可以鼓勵已具備岸電受電設施的船舶靠港時使用岸電,同時強化岸電使用監管,進一步明確岸電使用責任。”成慧慧說。
“我國許多港口正在為國際航行船舶進一步減排提供更便利的條件,比如為國際航行船舶提供服務的碼頭配備岸電供電設施,為船舶靠港使用岸電創造條件等。”交通運輸部水運科學研究院首席研究員彭傳圣在會上說。
港口能源轉型需提升“綠電”占比
港口和航運綠色發展需要多方合作,共同探索新的減排模式。與會代表認為,港口能源轉型不僅要優化港口自身能源消費結構,還要提升能源生產或供應中“綠電”的占比,從而降低港口用能的全生命周期碳排放。
《藍港先鋒2022:中國典型港口空氣與氣候協同力評價》顯示,在能源消費結構優化方面,我國部分港口清潔化進程不斷提速,其中青島港、九江港、寧波舟山港、武漢港電力消費占比超過50%。
短期船舶能效的提升、中長期替代能源的應用,是航運綠色發展的關鍵。成慧慧介紹,根據《航運先鋒2022:航運減污降碳進展研究》,以集裝箱船、散貨船和油輪三大主力船型為例,新船訂單中減碳技術的應用比例明顯提升。截至2022年11月底,新船訂單中應用節能技術和替代燃料的船舶運力占比最高達到40.6%和37%。
“港口應優先選擇有助于實現長期零排放目標的能源替代路徑,探索純電動等替代能源規模化應用。航運公司需盡早開展零碳船用能源的布局和應用,推動相關方參與替代燃料技術的開發與應用。”成慧慧說。
交通運輸部規劃研究院環境資源所總工程師李悅認為,我國航運業綠色低碳轉型,不僅有助于實現“雙碳”目標,還將提升我國航運業的全球競爭力和影響力。氣候工作基金會顧問馮淑慧認為,行業管理部門、港口、航運公司、能源供應商、貨主等可共同探索綠色航運走廊模式,推動低排放、零排放船舶的規模化應用。值得注意的是,2022年1月,上海港和洛杉磯港等共同建立“綠色航運走廊”,以實現上海港和洛杉磯港之間以清潔、低碳方式實現港到港貨物運輸。
“目前,我國部分港口企業正積極承擔減排主體責任,例如山東省港口集團發布港口移動源大氣污染物和溫室氣體排放清單,以及可量化的綠色低碳港口‘十四五’發展規劃。在國際上,馬士基、赫伯羅特、海洋網聯、日本郵船等國際航運企業均設定了凈零排放目標。我相信未來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港口與航運的綠色發展之路將越走越寬廣。”成慧慧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