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典型港口和全球航運清潔化成效初顯,減排路徑逐步清晰
12月28日,亞洲清潔空氣中心在“2022中國藍天先鋒論壇”上發布了兩份聚焦港口與航運業減污降碳的報告。報告稱,當前我國典型港口和全球航運清潔化成效初顯,我國內河港岸電使用率穩步提升,減排路徑逐步清晰。但港口減排的科學支撐仍較薄弱,國際航行船舶替代能源規模化應用仍面臨多重挑戰。
作為中國減污降碳的重點領域,交通運輸行業面臨著重大挑戰。港口是重要交通綜合樞紐,能夠在減污降碳中發揮重要作用。當天發布的報告分別是《藍港先鋒2022:中國典型港口空氣與氣候協同力評價》(以下簡稱《藍港先鋒2022》)和《航運先鋒2022:航運減污降碳進展研究》(以下簡稱《航運先鋒2022》)。
船舶靠泊期間使用岸電,可有效減少空氣污染物和溫室氣體排放。《藍港先鋒2022》報告顯示,我國港口岸電建設取得階段性成果,2021年我國內河港專業化泊位岸電覆蓋率基本達到100%,岸電使用率穩步提升,靠港船舶輔機排放得到有效控制。
中國沿海港口岸電覆蓋率持續提升,但仍有較高比例的沿海航行船舶、國際航行船舶尚不具備岸電受電設施,尤其是國際航行船舶岸電受電設施配備率整體偏低。根據《航運先鋒2022》,2021年停靠中國沿海港口的國際航行集裝箱船、散貨船的高壓岸電受電設施配備率僅為5%。
亞洲清潔空氣中心交通項目主任成慧慧表示,目前,推動靠港國際航行船舶使用岸電缺少有力的約束機制和激勵措施。港口一方面應盡快推動已配備岸電受電設施的船舶在靠港時盡量使用岸電;另一方面,也應強化岸電使用監管,明確岸電使用在港口方和船舶方的責任和罰則。
港口能源轉型不僅要優化港口自身的能源消費結構,也要提升能源生產或供應中“綠電”的占比,從而降低港口用能的全生命周期排放規模。短期船舶能效的提升,中長期替代能源的應用,是航運“脫碳”的關鍵。根據《航運先鋒2022》,新船訂單中減碳技術的應用比例明顯提升。以集裝箱船、散貨船和油輪三大主力船型為例,截止到2022年11月底,新船訂單中應用節能技術和替代燃料的船舶運力占比范圍分別達到了22.3%-40.6%和14%-37%。
“我國航運業的綠色低碳轉型,不僅有助于實現‘雙碳’目標,協同減少空氣污染物排放,中國航運業的全球競爭力和影響力也會隨之得到進一步提升。”交通運輸部規劃研究院環境資源所總工程師李悅在主題分享環節表示。
留言評論Message
我要評論e-magazine
上一篇:上海與中遠海運簽署戰略合作協議
下一篇:第二屆全國人工智能應用技術技能大賽開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