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大、更深、更藍 進博五年,再看中國經濟這片大海
“進博會”走過第五年。11月10日,第五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順利收官。
即便當下全球面對著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世界經濟復蘇動力不足、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猶在、“逆全球化”趨勢有所抬頭的復雜環境,近一周的高規格展會,依舊火爆。截至10日12時,累計進場46.1萬人次,按一年計意向成交金額735.2億美元,比上屆增長3.9%。
這再次印證首屆進博會上國家主席習近平所講:“中國經濟是一片大海,而不是一個小池塘。”“經歷了無數次狂風驟雨,大海依舊在那兒!”
歷時5年,當我們在這片大海上不斷破浪前行時,會發現它正變得更加令人震撼、給人無限憧憬——
大海更加廣闊。越來越多的參與者涌入這里,中國大市場的能量不斷釋放,邊界不斷擴張;
大海更加深邃。“買買買”之下,越來越多人從“進”到“留”,不斷探索深入挖掘資源的可能性;
大海更加湛藍。全球各類主體匯聚于這片藍海,瞄準最新的市場需求、試水最先進的技術。
消費品展區,參觀者排隊體驗進口網紅冰箱。浙江新聞客戶端記者 李震宇 魏志陽 攝
大海——能級不斷躍升
辦會5年,進博會能級不斷躍升,其極高的含金量,是參與主體用腳投票的結果。今年,全球十五大品牌價值車企、全球十大化妝品品牌、世界三大時尚高端消費品巨頭、全球十五大藥品巨頭、全球十大醫療器械企業齊聚“四葉草”;284家世界500強和行業龍頭企業參加企業展,超過往屆,回頭率近90%。
當一個市場獲得“定制產品”的特殊待遇時,說明它已得到了足夠的重視。透過第五屆進博會,能看出中國市場就是這樣一個優質選擇——“回頭客”們,為展品注入更多“中國元素”。
日本花王集團旗下品牌珂潤帶來了針對中國人群的新品。新品由花王中日研發團隊共同開發,并且在花王中國的工廠實現了生產和穩定供應。“5年間,進博會的規模、水平和影響力逐年擴大。這一過程中,我們深刻感受到了中國對外開放的魅力。”花王(上海)產品服務總經理岡伸太朗說。
除了“回頭客”,進博會的影響力也體現在越來越多的“頭回客”身上,它們有的是初涉中國市場的新人,想在這擴大“朋友圈”,有的則把這里作為全球高端產品發布的窗口。
手表品牌卡西歐就是其中之一。展臺上,相關負責人介紹,此次在進博會上展出的是卡西歐G-SHOCK特別紀念款和高端限量款,這符合品牌對中國市場的定位。
共享中國開放紅利,中外企業借助進博會平臺不斷擴大合作廣度,拓展著大海的外延,提升著展會的影響力。
借助進博會聲勢,跨境電商平臺將熱門展品變商品,直連海外產地與國內用戶。如何做到?“杭州許多平臺利用保稅機制,提前備貨進口商品到國內保稅倉,這樣商品就能快速配送到消費者手中。”杭州跨境電商綜試處處長武長虹介紹。
在本屆進博會的重要配套活動“2022中國浙江國際數字經濟和高新技術產業高峰對接會”上,迪安診斷技術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與羅氏公司簽訂了3000萬美元的進口醫療器械采購意向,這是迪安診斷連續第五年在進博會上與羅氏“續約”。“我們的實驗室需要保證質量,而羅氏的設備性能穩定,這些年采購他們的產品非常放心。”迪安診斷公共事務總監馬小藝說。
5年來,進博會加速了優秀國際產品的流入,也加速了中國與國際先進技術接軌。如今,迪安診斷子公司迪安生物已有多個產品銷往海外,還與眾多海外實驗室達成戰略合作,國際化步伐逐漸加速。
身處這片大海中,中國企業作為進博會的受益者,也承擔起“拓海者”的角色。
“每個參與主體都是進博會的‘主人翁’。”省商務廳貿管處處長李新介紹,進博會是全世界開放合作的盛會,浙江許多企業都在邀請境外伙伴共享機遇。例如,吉利汽車就向沃爾沃汽車發出了邀約。此次進博會,沃爾沃汽車攜多款電氣化車型亮相汽車展區。據統計,本次浙江省交易團協助招展54家企業,其中7家企業參展面積超100平方米。這是浙江引力,也是中國引力的縮影。
無論是躊躇滿志的新人、輕車熟路的“五年級生”,還是拓展邊界的“主人翁”,每個企業的鮮活經歷都在告訴全世界:中國經濟這片大海只會越來越大!
參觀者體驗元宇宙。浙江新聞客戶端記者 李震宇 魏志陽 攝
深海——扎下去的邏輯
這片大海有多深?進博會上的展商們,正潛下去一探究竟——他們開始不滿足于進入中國市場,而是通過合作、投資留下來,深挖垂直領域價值。
德國清潔企業卡赫,今年是第五次參加進博會,如今的身份已然不同,成為了投資商。參加完首屆進博會的3個月后,卡赫就在江蘇常熟投資3.8億元設立區域總部,亞太物流中心同步設立。
“在中國設研發中心,可以讓我們的產品在中國‘氣場全開’。5年間,公司的復合增長率達35%。”卡赫智能清潔行業銷售總監徐洪波說,隨著中國市場越做越大,總部也愿意將更多資源向中國傾斜。
“結合中國市場需求,我們推出了浪花系列琺瑯花瓶,市場反響很好。”已經連續參加五屆進博會的寧波保稅區亞昇祥國際貿易有限公司總經理張鵬,今年同樣帶著自己的品牌前來參展,完成了從進口商品“搬運工”到品牌方的轉變。
紐仕蘭也是進博會的“五屆元老”了。展區負責人興奮地告訴記者,5年間,紐仕蘭已經從初入中國市場時名不見經傳的“洋品牌”,發展為進口乳品的頭部品牌,新西蘭出口中國每3罐牛奶中就有1罐是紐仕蘭,這些都是進博會的賦能。
和卡赫不同,紐仕蘭深耕中國市場的“打法”,是依托紐仕蘭自有牧場奶源全鏈路優勢,先后與天貓、京東、大潤發等平臺合作,為其量身定制專屬產品,將商業模式從原有的B2C拓展到B2B模式,迅速提高產品的觸達率。
日本企業資生堂的投資更加直接。在資生堂的展區,“8”字形的展臺設計有點特別,除了展示自己,他們還拉上了投資的公司——今年8月,資生堂資悅基金剛完成對常州創健醫療1億元的投資。
“在醫美領域,我們看到中國崛起了一批有實力的初創企業,投資它們可以起到1+1>2的效果。”資生堂中國研發戰略高級經理黃祝杰表示,這種布局方式將助力資生堂聚焦美妝、健康等前沿市場新興品牌及上下游相關技術公司的投資機會。
更令人振奮的是,這些“深潛”往往不是一錘子買賣。許多外資企業以進博會為起點,不斷以更大的規模、更長的產業鏈來加碼中國。
在2021年第四屆進博會浙江省重大項目簽約式上,浙江省國際貿易集團供應鏈有限公司和日本芝浦機械簽訂了鋰電池隔膜先進生產線引進協議,助力地方新能源產業發展。今年雙方再次合作,又簽訂了數條鋰電池濕法隔膜生產線及部分配套設備。投產后,每年將可生產數億平方米鋰電池隔膜,主要應用于新能源電池制造。
同樣落戶浙江的阿斯利康也不例外。2018年,世界500強生物制藥企業阿斯利康參加了首屆進博會,隨著與浙江交易團的深入交流,第四屆進博會前夕,阿斯利康中國東部總部正式啟用。而在阿斯利康東部總部帶動下,目前韓國大邱生命健康產業集群項目也開始落地杭州市拱墅區。
“外企落戶中國后的強大生命力,一方面顯示了他們深耕中國的決心,也側面印證了中國經濟這片大海足夠深,承載得起他們的探索和發展。”省商務廳相關負責人表示。
隨著大量外資企業從展商變成投資商,向著深海潛泳,今年的進博會也首次設立“展商變投資商”專區,表示中國愿意和世界各國共享中國巨大的發展機遇。
這般底氣足以說明,中國經濟這片大海足夠深。
汽車展區展示的悍馬新能源汽車。浙江新聞客戶端記者 李震宇 魏志陽 攝
藍海——這里代表未來
進博會展館里,到處彌漫著“新”氣息。
在汽車館,豐田展示了其第二代氫燃料電池轎車Mirai,加氫3分鐘續航850公里,首批50輛“限量版”即將在國內上市;現代汽車的“C位”是一款最新一代的HTWO氫燃料電池和一座白色工廠的模型,“在廣州落地了全球首個大型氫燃料電池系統研發、生產、銷售基地,今年年底就將量產”;東芝展位上,工作人員正在向客戶詳細介紹一款家庭用的氫燃料電池新產品,“在日本已賣出了8萬臺”……進博會上,與氫能有關的前沿技術和應用,正大幅激增。
氫能被稱為未來的終極環保能源,即便在發達國家,氫能源的開發利用也處于市場化初期,難點堵點不少。即使是全球銷量第一的現代NEXO氫燃料電池車,自2018年上市至今也僅售出3萬輛。
其實,在觀展中,記者發現了不少跟氫能源一樣還沒能得到大規模應用推廣的產品和技術,如高級別的人工智能、自動駕駛、元宇宙等。
外企為何越來越喜歡將這些前沿成果,首先拿到中國來“試水”?在6日浙江主辦的進博會重要配套活動——第五屆虹橋國際經濟論壇數字經濟開放與治理分論壇上,著名經濟學家馬光遠的演講,提供了一種解讀的視角。“過去10年,全球都把新技術、新產業的試驗田放到了中國。”馬光遠認為,因為中國的發展生態最好、財富機會最多。
中國大市場對外企的吸引力,遠不止于消費力,更在于大市場背后蘊藏的新需求。5年來,進博會上新技術、新業態、新場景層出不窮,足以說明這片藍海已成為推動新技術新產品迅速發展的“天選之地”。
“誰能搭上中國式現代化的快車,誰就能占得未來全球市場的先機。”現場,豐田汽車(中國)投資有限公司市場營銷公關部部長徐一鳴坦言,中國有世界上最完善的產業鏈、中國政府的法律法規鼓勵創新、中國消費者更樂于接受新產品……這種產業優勢、制度優勢、文化優勢等,都十分有利于新產品在中國率先實現市場化、產業化、規模化。
徐一鳴拿中國電動汽車類比氫能源的前景,“短短十幾年,電動汽車就從零發展為擁有世界最大、最先進的市場。有這樣的案例在前,我們對在中國發展氫能產業充滿信心”。
除了將先進技術放到中國大市場來孵化,中國甚至成為了外國企業發展新技術的策源地。在歐姆龍展位,一套通過智能視覺分析種出更健康美味小番茄的智慧農業系統,吸引了不少逛展“吃貨”的關注。
正當大家對外企的數字農業技術贊嘆不已時,歐姆龍的工作人員卻告訴記者,智慧農業是歐姆龍在中國“土生土長”出來的新事業。“日本與中國一樣,都面臨著人口老齡化、農業人口減少等共同課題。但由于種種限制,企業在日本的智慧農業板塊沒能發展起來,反而在中國逐漸成形,并向世界各地輸出。”
“中國市場的可能性,全球任何市場都無法比擬。”這名歐姆龍工作人員,不斷向記者強調一個關鍵詞——可能性。
是的,這個14億人口的大市場,正不斷孕育新需求,開設新場景,為全球帶來了無限的“可能性”。
這是一片一望無際、深不見底的藍海,一片全球企業競相駛入的未來之海。
中國這十年對外開放成就展上,展出的中國商飛C919模型。浙江新聞客戶端記者 李震宇 魏志陽 攝
【記者手記】
人是萬物的尺度
拜喆喆
作為一名初出茅廬的外經貿條線記者,這是我第一次參加進博會,也是第一次體會到人才是萬物的尺度。
無論是土畜集團采購員想方設法把巴西牛肉帶上萬家餐桌,還是阿斯利康努力延續與浙江的合作,背后其實都是不同的人用思考和努力,用開放的心態促成了一次次交匯。他們才是對外開放中最值得關注的部分。
在對接會上,我遇到了一位主動與柏林駐華商務聯絡處人員交談的溫嶺投促人員。聽得出來,他的英語不是很好,很多介紹是提前背下來的,但他身上的特質特別動人:真誠、謙遜,答和問都帶著服務意識。“溫嶺的泵閥產業在許多外商眼里是‘落后’的,我們只有一點點耐心解釋,釋放出我們最大的誠意。”他說。
開放與發展,與每個人息息相關。參與進博會報道這幾天,我忙里偷閑,在過安檢、問路、買咖啡、等車的每一個瞬間,和身邊的人聊天——
開幕前一天,我跟著來自巴基斯坦的伊姆朗·拉哈布展,看他把重重的手工羊絨毯扛起來鋪在箱子上。“吃了嗎?”“沒呢。”他和保安熟稔地問候。“他們一眼就能認出我,大胡子。”他指指自己。雖然他覺得進博會展位實在是很貴,但還是每年都來。“來了更劃算。去年我們商品在展會上賣得很好,但生意嘛,總是有好有壞。”
在迪卡儂展臺,我遇到了快樂的展臺服務人員。她在兩個展館間的通道里教我陸地沖浪板的玩法。“地球是一片運動場。”她說,“無論在哪,我們都能享受運動。”
一個個真實生動的人,融入了我對進博會的記憶。我看到,中國這片海洋般廣闊的市場里,有人浮潛,有人站在浪尖;有人靠岸,也有人出海向著遼闊的遠方,大海中每一朵浪花都有它的希望。
進博會三個字,于我是第一年,卻串起了千千萬萬人的5年歷程。5年里,他們有的從志愿者成為了展商;有的每年赴約,守在同一個出入口;有的中文越來越熟練,與這個龐大的經濟體產生深深的交集。正是一個個鮮活的個體,見證了這場開放的盛會,世界的盛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