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變局下的中國經濟與中歐經貿發展
近日,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與歐洲咨詢聯盟-安博思聯合舉辦“中國經濟與中歐合作新未來”國際論壇。會議重點圍繞全球變局下的中國經濟發展、中歐供應鏈穩定,以及未來中歐經貿合作面臨的“危”與“機”展開研討。
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院長樊綱、中國歐盟商會主席伍德克(Joerg Wuttke)、中國經濟50人成員、友成企業家扶貧基金會副理事長湯敏、卡內基國際和平研究院資深研究員邁克爾·佩蒂斯(Michael Pettis)、中國外運股份有限公司執行董事、總經理宋嶸、清華大學戰略與安全研究中心中國論壇特約專家龔炯、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經濟貿易學院副院長楊杭軍等專家出席論壇并發言。
圖片來源:攝圖網-501526230(圖文無關)
1
全球變局下的中國經濟發展前景
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進入加速演變期,全球不確定性挑戰增多。與會專家認為,盡管地緣政治危機、新冠疫情、中美貿易沖突等因素給中國經濟發展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但中國經濟長期向好趨勢并未改變。
(一)中國經濟總體復蘇趨勢依然可期
一是2022年上半年中國出口保持高增長。據中國海關總署發布的數據顯示,中國前7個月的進出口總值為23.6萬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10.4%。二是盡管地方政府債務規模繼續擴大,政府負債率依然有增長空間。三是通脹總體可控,不存在能源和糧食危機。四是人民幣匯率仍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穩定。五是高技術制造業增長良好,特別是新能源等相關行業表現突出。六是傳統能源行業也有不錯的表現。在此期間,某些行業和企業通過重組來解決制造業產能過剩的問題,這將有助于優化供給側結構。
因此,應對長期中國經濟增長保持謹慎和樂觀。盡管從中短期看來,疫情對中國經濟依然有一定的影響,但隨著疫苗和治療藥物進一步發展和優化,政策也將會逐漸變化和調整,未來將有3-6個月的過渡期。
(二)中國經濟發展面臨的風險與挑戰
從整體來看,中國經濟依然維持向好的勢頭,但不確定的因素依然存在,其中外部環境復雜嚴峻,國內疫情反復,使中國經濟發展的增速面臨著一定的挑戰。
例如,當前中國經濟有所放緩,市場對流動性需求較弱。2021年社會融資增長18%,銀行貸款增長不到2%,資本市場中政府債券供給比例較高。目前起到反映未來預期作用的股市相較年初有所低迷。同時,房地產表現不佳導致地方土地拍賣量減少,地方政府稅收下降、財政赤字進一步加大。
(三)推動中國經濟復蘇的相關建議
一是鑒于現行的貨幣政策有效性不足,央行將保持降息方針。經濟刺激將依賴財政政策,應當繼續加大政府開支,特別是在基建和公共服務等方面的投資。二是加大重大科技創新和研發領域的投資,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三是通過及時調整增長模式,實現債務率及經濟增速平衡,從根本上增強風險抵御能力,維護社會經濟穩定發展。
2
全球供應鏈面臨的挑戰與中歐應對
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中國作為世界最大的制造業國家和出口國,與歐洲已經形成緊密的供應鏈、產業鏈關系。但新冠疫情、俄烏沖突、中美貿易摩擦、極端天氣等事件給穩定和暢通中歐供應鏈帶來沖擊。與會專家建議,應客觀分析目前中歐供應鏈面臨的問題與風險,并因類施策。
(一)全球供應鏈困局對中歐供應鏈穩定的影響
具體而言,從海運通道來看,主要港口擁堵及大罷工導致大量集裝箱滯港,交付周期無法保障。尤其俄烏沖突幾乎中斷了黑海之間的海路運輸通道,并拉高了運費。從空運通道來看,世界亂局和新冠疫情進一步推高了航空物流服務成本,并導致航班停航、延誤、運力下降等問題頻發。從鐵路通道來看,中歐班列受地緣政治影響,貨量和運價大幅波動。受各種因素疊加的影響,中歐產業鏈供應鏈將進入中長期調整期,制造類型企業將更加重視產業鏈供應鏈安全,對全球范圍的“端對端”交付和全球供應鏈韌性提出了更高要求。
與此同時,疫情導致歐盟內部更為關注對華供應鏈的依賴問題,尤其在醫療物資供應、醫療設備和活性原料藥生產方面。從增強戰略自主性出發,預計歐盟及成員國將加強對化工、制藥、汽車、飛機、鐵路等歐洲產業的扶持,部分在華供應鏈存在遷回歐洲的可能,也可以說是尋求一種可替代性的安全緩沖。但從經濟角度來看,鑒于中歐之間密切的經貿聯系,歐盟對供應鏈進行重組仍需要考慮現實的可行性。
(二)中歐之間需要對話協商以應對供應鏈難題
為突破上述“瓶頸”問題,中歐雙方應在各個層面增進互信、加強溝通,為中歐乃至全球供應鏈安全進一步注入“穩定劑”。例如在海運通道方面,可以通過加強信息共享和共同參與市場規則和行業規范的制定、促進運營體系數字化能力建設、強化港口集疏運體系建設等方式調整和規劃海運運力。在航空通道方面,應引導中歐航線布局與制造業需求對接,進一步完善中歐之間物流樞紐布局,提升航空運力資源掌控能力,共同構建中歐之間空運通道全鏈路服務能力。在鐵路通道方面,通過建立政府間合作機制、構建班列上下游綠色安全的信息資源共享機制、支持中歐班列相關企業加強對接,實現中歐班列與沿線國家產業的深度融合,進一步穩定國際產業鏈供應鏈體系。此外,積極發展多式聯運也是打造中歐韌性供應鏈的有效對策。
3
歐洲企業在華投資現狀與中歐經貿合作展望
自2021年以來,盡管中歐經貿伙伴關系由于意識形態、人權等問題出現波折,但歐洲企業并沒有像外界擔心的那樣撤離中國市場。與會專家強調,當前中歐關系飽受考驗,但雙方企業仍在尋找辦法以應對潛在的脫鉤風險,中歐經貿合作的基本盤依然穩固。
(一)歐洲跨國企業在華投資仍面臨不確定性
今年上半年,歐盟是中國第二大貿易伙伴。中歐貿易總額3.23萬億元,增長8.9%,占中國外貿總額的13.7%。中國對歐盟出口2.14萬億元,增長19.7%。歐盟對華投資則同比增長15%,寶馬、奧迪、空客等歐洲企業繼續在中國擴大業務,中歐間經濟合作仍然密切。據一項針對歐洲企業在華發展計劃的調查中發現,19%的在華歐洲企業表示擴大了現有生產業務規模,65%表示維持了生產業務規模,15%表示縮減了生產業務規模,僅有不到1%的在華歐洲企業表示關閉了現有生產業務。這也反映出中國經濟發展韌性以及國內大市場對歐洲跨國公司仍保持有較大的吸引力。
但與此同時,據部分中國歐盟商會會員企業反映,其未來在華投資仍面臨一些不確定性。例如,針對2021年在華企業面臨的挑戰中,新冠疫情蔓延、中國經濟放緩、商業環境政治化、監管壁壘增加這幾項名列前幾位。對于大多數歐洲企業而言,中國仍然至關重要。它既是具有競爭優勢的產品出口國,又是強大的工業生產基地。中國市場的重要性不可低估,但一個更加穩定的整體框架,以及更加高效、開放、透明的政策環境仍是許多歐洲在華企業關心的重要議題。
(二)中歐合作應考慮減少政治干擾,做大共同市場
針對愈演愈烈的貿易保護主義,與會專家也認為,當前自由貿易逐漸和國家安全聯系在一起,這違背了自由貿易的原則。過往英德、英美貿易競爭歷史經驗也證明,任何阻撓自由貿易發展的努力都是徒勞的,只會減緩自由貿易發展和經濟全球化進程,不利于各國的共贏發展。目前中國是全球第一大貿易國,貿易額占全球總量的16%。如果跨國企業不在中國進行產業鏈供應鏈布局,不僅將失去中國市場和發展機遇,也會喪失其在國際市場中的競爭力。因此在華跨國企業必須在保持國際競爭力和應對政治壓力之間需求平衡。
從近年來歐盟對華政策的內容來看,“脫鉤”在歐盟政策界與產業界都尚未成為共識,這也不符合歐盟所倡導的自由貿易原則。在對華經貿合作方面,歐盟更強調“對等”。新冠疫情暴發后,歐盟開始強調降低在戰略性領域的對華依賴,進一步加強關鍵領域的供應鏈多元化,并保持對中國在歐投資的防范,但對華脫鉤并不是歐盟政策目標。因此,在競爭的同時不排斥合作將是歐盟對華政策的主要方向。未來中歐雙方應考慮怎么樣做大共同市場,并實現“利益對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