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水運基礎設施總體規模保持世界第一
今天(8月25日),交通運輸部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了十年來,我國水運事業發展取得的成就。
交通運輸部綜合規劃司副司長蘇杰介紹,水運具有運量大、成本低、能耗少、污染小的比較優勢,是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的主要通道和關鍵節點,是加快運輸結構調整、推進交通運輸綠色低碳轉型的主攻方向。港口與航道作為水運這種交通方式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的重要樞紐和重要通道。
黨的十八大以來這十年,我國水運事業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水運基礎設施總體規模保持世界第一,水運服務能力不斷提升,基礎性、先導性、戰略性作用明顯,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和堅實保障。
一是水運規劃體系不斷完善。積極開展全國港口與航道布局方案研究,謀劃全國水運設施發展的頂層設計。落實國家重大區域戰略要求,編制實施沿海郵輪港口布局規劃、瓊州海峽客運滾裝港口布局規劃等專項規劃。落實國家五年規劃和綜合交通五年規劃有關要求,印發實施水運“十三五”“十四五”發展規劃以及配套文件,建立了“5年規劃庫、3年滾動庫、1年計劃庫”重大項目庫滾動實施機制。
二是水運基礎設施總體規模保持世界第一。到2021年底,全國港口擁有生產用碼頭泊位20867個,萬噸級及以上泊位2659個,內河航道通航里程12.8萬公里,其中高等級航道超過1.6萬公里。以沿海運輸通道、長江干線、西江航運干線、京杭運河—淮河等為水運主要通道,以主要港口為樞紐,銜接鐵路、公路、管道等方式,連通世界、干支銜接的水路基礎設施體系基本形成。
三是水運物流供應鏈保障能力不斷增強。在全球港口貨物吞吐量、集裝箱吞吐量前10名的港口當中,我國分別占了8席和7席,上海港、寧波舟山港、深圳港連續多年的集裝箱吞吐量位居前列;長江干線貨運量超過30億噸,位居全球內河航運首位。水運承擔了大量的跨區域貨物運輸和約95%的外貿物資運輸,特別是疫情發生以來,水路運輸通道始終保持暢通,運輸平穩有序,2021年全國港口完成貨物吞吐量155.5億噸,比2020年增長6.8%,確保了“出口貨物出得去、進口貨物進得來”。
四是水運基礎性、先導性、戰略性作用明顯。水運促進了我國沿海沿江產業布局優化,帶動了產業向中西部轉移,在實施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等區域重大戰略中發揮了重要支撐作用。我國是全球海運連接度最高的國家(已與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主要港口建立了海運航線聯系),在全球航運、物流體系中的樞紐地位不斷提升,上海國際航運中心躋身“新華·波羅的海國際航運中心發展指數”前三名。規模巨大、內暢外聯的水運體系,有力保障了我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和世界第一大貨物貿易國。
五是水運設施科技創新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經過多年建設發展,我國沿海專業化碼頭裝卸作業效率、百米岸線完成集裝箱吞吐量均處于世界領先水平。建成了廈門遠海、青島前灣全自動化集裝箱碼頭,以及全球規模最大、設備最先進且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上海洋山四期全自動化集裝箱碼頭。以“生產管理系統(TOS系統)”“設備控制系統(ECS系統)”為代表的智慧港口技術加快推廣應用,引領了全球港口智能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