負荷高峰來襲,用煤大省現狀如何?
入夏以來,受持續大范圍高溫天氣、經濟復蘇等因素影響,用電需求保持增長態勢,帶動了電廠煤耗攀升。電煤供應情況如何?電廠應對負荷高峰是否有保障?近日,記者隨中國煤炭運銷協會前往江蘇、浙江兩省,調研煤炭供需情況。
上半年保供成效顯著 儲備能力進一步加強
在調研中,記者了解到,今年上半年江蘇、浙江兩省煤炭消費量與新冠肺炎疫情形勢和經濟走勢保持一致,前高后低,尤其是6月底以來,復工復產疊加持續高溫天氣,增幅較大。浙江省上半年電煤消耗量同比上升4.8%,江蘇省電煤消費同比下降2.4%(6月已恢復至去年同期水平)。
目前,江蘇、浙江兩省電廠電煤庫存數量上總體保持高位水平,可用天數基本在18天以上,但煤質下降影響到整體發電量。“今年以來保供成效顯著,長協電煤的兌現量有保障。但是煤質整體偏低,按發熱量計算供應總量不足。”浙江一家能源企業的負責人說。
據了解,沿海地區電廠設計對入爐煤的熱值有較高要求,一般要達到5000大卡。而在7月、8月、9月迎峰度夏時,更是需要5200大卡的優質煤才能實現頂峰時的有效出力。浙江省能源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浙江上半年采購電煤平均熱值4819千卡,同比下降5%,導致統調電煤消耗量同比增長4.8%,而發電量卻同比下降3.2%。
“為提高電煤整體煤質水平,我們從國內外市場采購補充優質高卡電煤,但國內市場因量緊價高且受價格政策制約,采購兌現困難,補充有限。”浙江一家火電企業負責人告訴記者。
江蘇、浙江兩省均表示,由于俄烏沖突導致國外高卡動力煤價格倒掛,進而使進口煤轉為內貿煤。
浙江省能源局相關負責人透露,浙江省有1700萬噸的進口煤需轉為內貿煤,但其中1560萬噸進口轉內貿電煤尚未落實鐵路運力。
運輸在整個煤炭交易環節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江蘇、浙江兩省地理位置不同,煤炭儲運各有特點。據了解,浙江屬沿海省份,煤炭調運以鐵水聯運為主,鐵路直達為輔。江蘇電煤外調運方式主要有鐵路直達、鐵水聯運、海進江等方式,其中,鐵水聯運占比達80%以上。
江蘇省特殊的地理位置,決定其除了保供本省煤炭需求以外,還要依托其對長江中下游廣大區域的水運輻射能力,通過海進江發揮對沿江相鄰省份的煤炭中轉儲運功能。
據江蘇省發展改革委(能源局)介紹,截至2022年7月底,江蘇省有4處煤炭中轉儲備基地獲得中央預算內投資支持,形成煤炭儲備能力70萬噸,在建儲備能力234.7萬噸。除上述儲備能力外,江蘇省現有社會煤炭中轉儲備基地的靜態儲備能力2100萬噸左右。“截至目前,江蘇省2022年300萬噸煤炭應急儲備規模,已完成50萬噸實物儲備,實施了4個批次應急儲備煤炭調用投放,為迎峰度夏以來煤電穩發滿發發揮了積極作用。”相關負責人表示。
相關人士透露,為發揮應急儲備的有效性,浙江省政府相關部門正在研究推進由省政府出資控貨權委托企業代運營的煤炭實物儲備方案。
下半年保供形勢謹慎樂觀 建議政策更加明晰
上半年,在國家發展改革委積極引導下,全國煤炭產能快速釋放,原煤產量增幅較高,全國規模以上企業煤炭產量21.94億噸,同比增長11%。中電聯預測,2022年下半年全社會用電量同比增長7%左右,增速較上半年明顯回升。
上半年,受3月下旬、4月份的新冠肺炎疫情及復雜嚴峻的國際環境影響,江蘇、浙江兩省經濟運行起伏較大,呈現“V”型走勢。隨著穩經濟一攬子政策全面發力,兩省經濟運行逐步回歸穩進提質軌道,穩住了經濟大盤,取得了明顯成效。
“我認為下半年江蘇省煤炭消費會比去年同期有一定幅度的增長。”江蘇省發展改革委(能源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基于煤礦先進產能將進一步釋放、電煤中長期合同簽訂率提升、電廠庫存保持高位,對下半年的煤炭保供形勢保持謹慎樂觀。”
在調研中,記者發現,煤炭企業對電煤中長期合同價格政策解讀存在差異,一定程度上影響下游電煤供應。國家發展改革委于今年2月24日、4月12日、6月23日分別下發《關于進一步完善煤炭市場價格形成機制的通知》《關于做好進口煤應急保障中長期合同補簽工作的通知》《關于做好2022年電煤中長期合同補簽換簽和履約監管工作的通知》,其中對煤炭中長期合同價格均進行了規范。
進入7月份,國家對煤炭中長期合同價格又提出進一步的要求。由于煤炭中長期價格政策調整較為頻繁,地方企業和民營企業對電煤中長期合同價格政策解讀上存在差異,認識上有偏差,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下游采購定價和執行。
“希望增產保供政策能夠明確清晰,進一步加大優質產能釋放力度,保障國內優質資源充足供應。”“希望有關部門在關注煤炭產能提升的同時,聚焦煤炭質量的穩定和提升,避免鐵路運力、港口中轉、船舶運力等社會資源的浪費。”“希望國家提前謀劃明年電煤中長期合同全覆蓋工作,有效降低煤電企業發電成本,實現煤電企業可持續發展。”江蘇、浙江兩省企業的意見大致可分為以上3個方面。
中能時評
電煤保供,既要吃飽也要吃好
莫非
據國家發展改革委8月16日消息,近期統調電廠存煤最高達到1.75億噸,同比增加7400萬噸;目前電煤中長期合同總體已實現全覆蓋。
長協合同全覆蓋,并非意味著煤電企業可以高枕無憂。多家沿海城市的煤電企業反映,今年以來,長協煤的兌現量確實有保障,但兌現電煤總體未能達到熱值標準,無法滿足機組頂上負荷高峰的需求。企業為實現滿發保供,需要去找市場上的高卡煤,以致大量長協煤留在庫存,導致“高負荷引發高庫存”。
電煤穩定供應及合理電煤質量是保障燃煤發電機組長期安全穩定運行和頂峰有效出力的重要基礎,事關能源電力安全供應。各方多措并舉落實保供政策,重“量”的同時也要重“質”。
首先,低熱值電煤增大了單位發電耗煤量,導致出現電煤消費量同比增長,而發電量卻同比下降的現象,不利于煤炭清潔高效利用低碳發展。
其次,未經洗選的坑口原煤進行運輸,把大量無法燃燒的煤矸石幾經周折運到電廠,是一種社會公共運輸資源的浪費,給本就緊張的運力雪上加霜。
再次,大量的煤矸石堆積不僅有自燃風險,同時也給環保帶來更大壓力。
近期,受持續高溫天氣影響,用電負荷屢創新高,迎峰度夏處于關鍵階段。國家能源局持續加大工作力度,指導督促煤炭企業加快釋放先進產能,推動煤炭產量持續高位運行,力保電廠存煤穩定在歷史高位水平。據悉,8月1~17日,全國煤炭產量2.1億噸,日均產量1233萬噸,同比增長19.4%。
煤炭產量增長,讓煤炭在能源安全穩定供應中的“壓艙石”作用更加凸顯。但是高產量不等于高熱值,在先進產能加快釋放的同時,建議嚴格電煤中長期合同履約監管,規范電煤中長期合同的煤質要求。只有數量充裕、價格合理、質量穩定,讓燃煤機組既吃得“飽”也吃得“好”,才能為經濟發展和民生用能提供更加堅實可靠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