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U型車市彰顯中國汽車產業影響力
回顧2022年上半年國內汽車市場走勢,可以用跌宕起伏來形容。
年初,基于上一年良好的產銷行情,不少預測都給出了向好判斷,主流觀點認為全年汽車產銷量增長能達到5%左右。到了3月中下旬,形勢急轉直下,因部分供應鏈緊張甚至中斷,當月行業產銷量遭遇腰斬。隨后,政策支持下,汽車市場迅速強勢反彈。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發布的數據顯示,上半年國內汽車產銷完成1211.7萬輛和1205.7萬輛,同比分別下降3.7%和6.6%。其中6月汽車產銷同比分別增長28.2%和23.8%。業內認為,中國汽車產業受疫情影響的供應鏈已全面恢復,企業生產節奏加快,汽車消費明顯回暖。
這其中,新能源汽車表現格外亮眼。不僅實現產銷兩旺,更重要的是,中國已逐漸成為引領全球新能源汽車發展的風向標。一方面,多家跨國車企巨頭開始圍繞中國市場調整自身新能源汽車發展戰略和布局;另一方面,中國在全球新能源汽車產業鏈中的地位進一步提升。
采訪中,有業內人士表示,當前,在疫情、國際局勢變化影響下,全球新能源汽車產業鏈供應鏈正悄然發生變化。對中國而言,既是挑戰,更是機遇。
利好政策助力車市實現U型反轉
6月份,傳統上是汽車消費的淡季,但今年6月的乘用車市場卻是淡季不淡。據中汽協數據,6月份,我國乘用車產銷分別為223.9萬輛和222.2萬輛,分別環比增長31.6%和36.9%,分別同比增長43.6%和41.2%。
在重慶江北區一家汽車銷售門店里,市民章杰正在購買一款汽車。“詢問了銷售人員,現在購買這款車的話,可比平時節省超過5000元的購置稅。”章杰告訴《瞭望》新聞周刊記者,車輛購置稅減半政策促使自己很快就下單購車。
回顧上半年,汽車市場能在短時間內實現U型反轉,一系列利好政策居功至偉。
從4月起,為促進汽車消費,國家相繼發布了減半部分乘用車車輛購置稅、向汽車央企發放900億元貨車貸款、2022新能源汽車下鄉等一系列政策,極大地激發了市場活力。
以車輛購置稅減半政策為例。國家稅務總局公布的數據顯示,乘用車減半征收車購稅政策實施1個月以來,全國共減征車購稅71億元,減征車輛109.7萬輛,總體取得了良好效果。
在國家出臺汽車購置稅政策優惠之外,多個省市也從增加汽車號牌、購車補貼等方面出臺配套政策,有力提振汽車消費:深圳年內新增投放2萬個普通小汽車增量指標,重慶解禁皮卡車通行限制,合肥市在原有每輛2000元的電費補貼基礎上,對新能源汽車消費者再給予1000元/輛一次性電費補貼,進一步鼓勵新能源汽車消費……
各方共同努力下,汽車行業迅速走出低谷,目前產銷已全面恢復到正常水平。以國內產銷排名第一的一汽-大眾為例,其1~3月單月銷量均在10萬輛以上,4月受疫情影響實際銷量僅8.1萬輛,5月復工搶產之后達到15萬輛,6月繼續擴大銷量邁上21.4萬輛的臺階,走出了一個鮮明的U型反轉,為下半年車市定下積極的基調。
新的政策還在加碼。近日,中央17部門發布關于搞活汽車流通、擴大汽車消費若干措施的通知,提出從支持新能源汽車購買使用、加快活躍二手車市場、促進汽車更新消費、優化汽車使用環境及豐富汽車金融服務等方面發力,持續擴大汽車消費。
“從中長期來看,我國汽車市場總體處于普及的后期,居民對汽車的消費需求依然強烈,加上產業轉型和消費升級帶來的行業紅利,為汽車市場今后保持穩定增長提供了充分保障。”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秘書長陳士華說。
展望下半年,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研判,乘用車市場回暖勢頭將進一步加大,新能源汽車將繼續保持高速增長勢頭。預計2022年我國汽車銷量有望達到2700萬輛,同比增長3%左右;新能源汽車銷量有望達到550萬輛,同比增長56%以上。
1128885002_16594351399271n.jpg
宋博圖/本刊
中國漸成全球汽車產業風向標
汽車消費加速回暖,其中新能源汽車更牢牢占據“C位”。數據顯示,上半年全國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完成266.1萬輛和260萬輛,同比均增長1.2倍,市場占有率達21.6%,提前實現“2025年新能源汽車占比20%”的目標。
業內認為,歷經十幾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從小到大、從弱到強,成為全球汽車產業變革不可忽視的力量。特別是近年來,在以電動化、智能化為特征的全球新能源汽車賽道,中國優勢愈發明顯,中國市場正加快成為汽車行業的風向標。
——全球眾多車企巨頭開始圍繞中國市場調整自身發展戰略。
例如,基于自身發展戰略,日本豐田長期以來一直抵觸純電動汽車,但在今年6月,豐田汽車卻宣布關停氫能汽車工廠,停止對氫能技術的投入,轉而投身電動汽車研發。按照計劃,豐田未來10年將投入4萬億日元用于開發純電動技術和產品。
無獨有偶,過去在燃油車市場占據強勢地位的歐洲跨國汽車集團,也正加快在華布局新能源汽車項目。如投資200億元、產能30萬輛的大眾安徽MEB工廠,預量產車將于今年下線,2023年下半年將實現量產投產。
此外,合資企業也在積極探索。一汽-大眾作為中德合資合作的標桿企業,已推出ID.4CROZZ、ID.6CROZZ等車型。同時,在與新能源技術配套的遠程控車、智能座艙、語音交互等領域也在持續加大研發投入,并成立專門負責車聯網的獨立公司摩斯智聯。
“這些國際汽車巨頭加緊布局電動汽車時代,預示著全球電動汽車時代加速來臨,而中國真正站到了汽車這一百年產業的前沿,或將成為行業變革的主角。”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總工程師許海東說。
——中國車企,特別是新能源車企在全球汽車產業鏈中的地位進一步提升。
上半年,一批中國新能源車企繼續強勢增長,加快在國際產業舞臺與巨頭車企“掰手腕”。如比亞迪上半年銷售新能源汽車超64萬輛,首度超越特斯拉,成為全球銷量最大的電動汽車生產商。
電池是電動汽車的核心技術之一,也是全球企業角逐的技術高地。上半年,中資企業占據了全球動力電池市場的半壁江山。其中寧德時代繼續保持了全球銷量冠軍地位,市占率進一步提升至34%;比亞迪則居第三,占據全球12%的市場份額。
技術方面,寧德時代上半年發布的麒麟電池,其系統集成度創全球新高,體積利用率突破72%,可實現整車1000公里續航。國軒高科研發的半固態電池今年將實現裝車,該電池單體能量密度可達360Wh/kg,電池容量可達160kWh,續航里程也突破了1000公里……隨著中國動力電池在快充、安全、壽命及低溫性能等方面全面提升,進一步鞏固中國在這一領域的技術和市場優勢。
業內認為,中國在電動化領域已擁有領跑全球的能力。疊加在智能化領域的技術進步和市場前景,中國汽車產業通過“換道超車”,正迎來“智能化+電動化”的“黃金時代”。
——中國新能源汽車和智能網聯汽車融合發展進一步深入。
今年以來,以華為、百度、小米、360等為代表的互聯網巨頭繼續深度布局新能源汽車市場,加快推動新能源汽車和智能網聯汽車融合發展。如華為加快與車企實施深度捆綁的“HuaweiInside”模式,持續深化智能網聯;百度Apollo也持續為車企供應智能化軟件,還加快實施Robotaxi示范運營……隨著互聯網科技巨頭的入局,智能網聯汽車技術發展進一步提速。
政府層面,工信部等多個部門正加快推動智能網聯產業發展,推進單車智能、智慧道路、通信網絡、云控技術協同發展,智慧城市基礎設施與智能網聯汽車協同發展試點也加快實施。
全國汽車標準化技術委員會近日披露,我國已完成第一階段智能網聯汽車標準體系的建設,已報批發布相關標準39項,中國已初步建立能支撐駕駛輔助、低級別自動駕駛的智能網聯汽車標準體系。
汽車產業鏈供應鏈變革
中國已經是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也是眾多品牌的最大單一市場,但供應鏈穩定性仍面臨著考驗。當前,受多重因素影響,開放的全球市場、快捷的物流運輸受到挑戰,汽車供應鏈持續“生變”、加快重塑,持續給車企帶來挑戰,也蘊藏著新的機遇。
——供應鏈正從極端強調成本和效率,轉向兼顧安全與韌性。業內表示,疫情造成的供應鏈危機凸顯此前汽車行業過分強調成本和效率,忽略了供應鏈的安全和韌性。此時,必須重新審視安全和效率、成本之間的關系,建立起安全的供應鏈新鏈條,同時做好平衡度的把握。
長安汽車物流中心總經理蘭祥文介紹,現在疫情多點散發,增加了不確定性。為應對這些不確定性,企業首先將從過去的“低庫存”轉向更高的庫存。“近年來企業的庫存已經比之前有所提高了,未來可能更高,這是必要之舉。”蘭祥文說。
一汽-大眾采取的方法是全鏈建儲。不單單在自己的庫房里建總成庫存,也要求供應鏈上的每一個環節建儲,讓整條供應鏈安全穩定運行。同時也把建儲的壓力分散在各個節點,確保人員能到崗、原材料能進來、成品能出來。據一汽-大眾采購總監張明介紹,公司的目標是能建一周到兩周的儲備,能臨時應對突發事件;在零件緊張的時刻,積極平衡資源,將共用平臺的通用零件進行最大化的利用。
——自主可控的供應鏈體系加快構建,支撐車企強勢增長。上半年,比亞迪銷量強勢沖高,一舉奪得全球電動車企第一。業內認為,其背后固然有技術進步、品牌力提升等因素,但不容忽略的是,比亞迪是自主汽車品牌中唯一能在全產業鏈不受制于人的車企,如車載芯片、半導體、IGBT等領域均能不被“卡脖子”,并在供應短缺的4、5月份也能“獨善其身”。
這給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帶來啟示。當前,多地已在開展針對性的汽車產業鏈延鏈補鏈行動。如目前重慶通過分析疫情下產業鏈供應鏈存在的問題,針對關鍵零部件、原材料等“缺項”“弱項”環節策劃招商項目清單,精準招引企業,促進一批延鏈、補鏈項目落地。合肥市狠抓產業鏈上下游供需對接,組織企業統一協商、批量采購,增強芯片、原材料、元器件采購議價能力,并定期召開產需對接會,鼓勵本地“芯-屏-車”企業結成穩定合作關系,提升產業鏈韌性。
——車企與關鍵供應商正深度綁定,實現聯合開發、數據共享,構建新興供應鏈體系。業內認為,簡單的訂單式管理已經落伍,要建立敏捷的供應鏈。隨著汽車產業重構,汽車供應鏈正從傳統的垂直分層向融合網狀轉變。如在芯片領域,整車廠、芯片公司、軟件公司正共同打造“圓桌式”的創新生態,滿足消費者對智能汽車功能方面及安全方面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