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鐵路部門實施了新的列車運行圖,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北京始發“復興號”高鐵動車組多開列車39對,增加了杭州、合肥等地的復興號動車組,讓老百姓有了更多選擇。
“復興號”的優點很多:壽命更長,身材更好,容量更大,舒適度更高,安全性更高等。當然,“復興號”給我們直觀的感受就是:快!事實上,“復興號”對中國制造來說也帶了一個“快”字。為了滿足“復興號”的技術要求,中國制造的創新速度變快了,涉及冶金、軸承、型材、精密儀器、潤滑油等數十個行業。同時,配套產業創新加快,大量的原創技術反哺“復興號”,奠定了中國高鐵進入“中國標準時代”的基礎。
“復興號”驅動中國配套產業的創新速度
伴隨“復興號”實現自主創新的領域很多,包括整體設計以及車體、轉向架、牽引、制動、網絡等關鍵技術,以及大量零配件配套產業。其中,齒輪箱是驅動動車組高速行駛的關鍵核心零部件,要具有30年2400萬公里的超常使用壽命,這樣的距離相當于繞地球行駛600圈,技術難度很高,但中國實現了自主創新,并在“復興號”上大面積使用,目前已占據了國內80%的市場份額。
此前,國外公司壟斷齒輪箱,面對中國復雜的高鐵運營、環境氣候,屢屢出現“水土不服”。盡管如此,當時普遍認為中國要攻克齒輪箱這個世界難題,需要20-30年的時間。結果出乎意料,從最早直接購買齒輪箱到現在獨立設計并自主制造齒輪箱,在沒有技術引進的情況下,中國只用了10年就研發出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齒輪箱,時間至少縮短一半。其中,中車戚墅堰所為中國高鐵齒輪箱的技術突破做了大量細致而艱苦的努力。
產業鏈協同創新,讓創新速度更快
相比牽引變壓器、變流器、牽引電機、轉向架系統、齒輪箱等核心零部件,潤滑油在“復興號”編織的龐大的產業體系中并不起眼。不過,如果這些核心零部件是“復興號”的心臟,那潤滑油就是“復興號”的血液。
在過去,我國最早引進日本、德國等國的高鐵技術,配套的也是德國、日本等國的潤滑油,沒有任何中國潤滑油企業能夠配套,中國高鐵也不敢替換。為了推動中國高鐵潤滑油的國產替代,長城潤滑油很早就設立了齒輪箱、減震器等部件潤滑油脂專項攻關小組,在2011年成功研發出高鐵齒輪箱油,油品壽命達到了60萬公里,遠超30萬公里壽命的油品。后經過3年多累計700多萬公里電力機車試驗和240萬公里行車試驗,先后配套了高寒車、時速250公里動車組,大量試驗和實際運行數據驗證了長城潤滑油的高品質和高可靠性。
高鐵齒輪箱對零件的材質,以及密封性和抗老化性都有非常嚴苛的要求。而要保證設備的密封性和抗老化性,潤滑油不可或缺。中國高鐵在研制“復興號”初期就把研發目標定在了350公里/小時,這是一個全新的速度目標,國內外在油品潤滑方面均無經驗。在齒輪箱設計階段,中車戚墅堰所邀請長城潤滑油介入,從最基礎的材質選擇開始,進行齒輪箱潤滑系統的“同步設計、同步研發”。長城潤滑油用國外同行想象不到的速度解決了齒輪箱的潤滑難題,填補了國內外350公里/小時高鐵潤滑的技術空白。
這其實是中國高鐵產業鏈協同創新的縮影。自主創新是一個長期而艱苦的過程,中國高鐵能夠在短短的時間邁步進入“中國標準時代”,許多自主研發的技術超越歐洲、日本,達到世界領先,這與中國配套產業的進步密不可分。同時,完善的工業體系可以讓中國組織跨行業的攻堅,形成各方合力、協同創新的局面,讓創新速度更快,這也是中國速度的秘訣。
越是高端的裝備越是精密,涉及成千上萬的零配件,沒有哪一個國家可以獨自完成。如今是全球化時代,全球化的產業分工協作是顯著特點,我們為什么要自主創新,直接購買不就行了?以前,中國大量裝備依賴進口,不僅價格奇高,而且處處受制于人,極大地限制了中國高端制造的發展?,F在,我國誕生了“復興號”、C919等一批“大國重器”,它們驅動了中國制造的自主創新,同時它們又是中國制造巨大進步和自主創新的成果。如今,中國制造已形成了“大國重器”引領,各方合力協同創新的態勢,建立起中國制造業的良性循環系統,這將是中國走向制造強國的利器。